欢迎来到中博奥技术有限公司官网

我国早的档案保管机构是_我国早的档案保管机构是

时间:2022-10-28 作者:老师 来源:网络 点击量:

我国早的档案保管机构是什么

其实这个题目有点难答就象档案一词源于什么朝代一样,你可以说源于明代因为当时的确有了档案两个字,不过那时的意思跟我们现在讲的档案的意思没有什么关联。所以也有另一种说法也就是起源了清代,因为康熙年间的档案一词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意思。我国最早的档案保管机构是什么也有两种说法。一种就是商王朝的宗庙,另外一种就是西周时的天府。商王朝的宗庙是一个雏形,真正形成是在西周。目前来说,大家认为商王朝的宗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保管机构比较多。

我国早的档案保管机构是什么?

  我国档案馆建筑以库房为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保管甲骨档案的宗庙。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古代档案文献收藏非常重视库房的选址、设计和建造,在防高温、防水、防光、防霉、防火、防盗等方面,都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充分展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和较强的档案保护意识,就算到了21世纪的今天,仍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起源。
  我国远在奴隶社会的夏朝就产生了文字,此后人们出于生存、交流、统治等原因产生了一些原始的文字记录,这些文字记录被有意识地保留下来便形成了早期的档案。而为了妥善保存这些档案,以备随时参考、查验、核对,就必须有收藏之所,于是中国最早的档案库房便应运而生了。
  二、夏朝。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土过夏朝档案,但根据古史记载和近世考古成果分析,夏朝应该已有档案和档案工作,当然也应该有了相应的档案保护工作及库房建筑。夏朝保管档案的场所叫世堂,也就是宗庙,是古代帝王、诸侯等祭祀祖宗的地方。古史记载:“夏后氏世堂,堂修七尺,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尽,九阶,四房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又曰:“世堂者,宗庙也。”夏朝把档案保存于神圣的宗庙之中,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三、商朝。
  商朝正值奴隶社会神权政治的鼎盛时期,甲骨占卜成为神人交流的最好媒介。在占卜活动中形成的以龟甲和兽骨为载体材料的古代档案就是甲骨档案。商朝甲骨档案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系统的官府文书。在神权政治下,商朝统治者对作为“神物”的甲骨档案是十分重视保管的。甲骨档案主要保存在宗庙的地下库窖中,这可以通过在殷代都城(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发掘出的武丁时期的1.7万片甲骨档案的收藏之所得到证明,这些甲骨档案分组存放,集中保管且井然有序。
  据专家考证,殷商时期的宗庙是在夯土地基上用木骨泥墙构成的,为较原始的夯土建筑。宗庙内又常常设有地下室,室内多有圆窖和方窖,即甲骨档案存放地。这些库窖大约宽3~4米,窖深一般都在地下约二公尺,这对档案保护是十分有利的。主要原因是:1.受外界温度的影响很小,一年四季和昼夜温差变化不大;2.没有窗户,基本与外界隔绝,可以防止空气中灰尘和有害气体的侵入,并有利于防光、防紫外线;3.库窖内温度比较低,而且氧气不足,所以不适合害虫、霉菌的繁殖和生长;4.地下窖体有利于防火、防震和防盗。当然,地下库窖也有缺陷,最大的问题是潮湿,虽然商朝人已经知道在库窖里放入碱性的草木灰来防潮,但效果也并不是最理想的。
  夏商时期的宗庙和地下库窖虽然比较原始,但是它们开创了中国建造档案库房的历史,此后,历代王朝相继建造了更加完善的档案库房。
  四、周朝。
  周朝王室、官府收藏档案文献的场所,现在学术界众说纷纭,还没有定论,本文的看法,概括起来,大致有天府、守藏室、盟府等。
  1.天府。随着国家机构和管理制度的完善,周王室在宗庙内修建了较为完备的综合性档案保管机构——天府。“府”即“库”,是王室收藏财物的库房。因古时尊祖为天,所以把祖庙里的收藏机构称为“天府”。周朝规定,凡国家贵重的宝器物类,以及官府乡州的重要簿籍档案都由天府负责接收和庋藏,并被视同国家至宝,随王朝都城的迁徙而搬迁。天府建在宗庙里,而宗庙是周王朝至高神圣的所在,建筑比较坚固,便于保密和保卫。天府虽然仍属夯土结构,木骨泥墙,与商朝大致相同,但已经开始使用瓦了。瓦的使用,解决了屋顶的防水问题,既有利于档案的保管,同时也延长了档案库房建筑的寿命。档案的保管方式也有所改进。竹简档案藏于天府并用“金匮”作为档案的装具。“匮”即“柜”,方形或长方形,状如箱而稍大,柜子表面用铜皮包裹,所以称之为“金匮”。作为档案装具,它坚固耐用不易变形,还能防火防虫,所以影响深远,直至明清仍然使用。
  2.守藏室。守藏室是太史府专门收藏档案文献的库房,它保存着周朝的图版、盟书、谱牒、诰誓等档案,其中一部分为副本。一般情况下,与诸侯国订立的盟书正本藏于天府,而太史府收藏其中一份副本,另外守藏室还收藏重要的契约、券书等的副本。太史府守藏室是仅次于宗庙的国家档案库。
  3.盟府。盟府是周朝官府专门收藏盟约这一特殊档案文献的档案库房。因当时周朝天子与诸侯之间、诸侯与诸侯之间常有盟会,订立盟约,所以设盟府专门收藏这一类重要档案。
  除了把档案文书的正本收藏于天府,还把副本保存于太史府中,以作为平时行政的依据,出现这种做法表明,周朝不仅建立了管理档案的机构和场所,而且还规定了管理档案的制度,由此说明当时统治阶级已具备了较强的档案保护意识。

中国早机密档案管理的是哪个朝代

我国最早的档案保管机构是

中国历史上从夏商周先秦时期开始就有档案保管的记录,但是历朝历代的档案记录从来都是保密的,甚至可以说是新中国建立后和从改革开放以后普通老百姓才有权利到那些档案馆查询那些可以公开的档案资料。

古代的档案室叫什么

皇史宬 :是我国封建社会档案库房建筑方面的一个最杰出代表,是我国古代档案事业的一份珍贵遗产。
时间:皇史宬建于明世宗嘉靖十三年(1534年),是明代统治者为妥善收藏皇族的重要档案在皇城内仿照古代石室金匮而建造的专用库房。皇史宬座落在紫禁城东侧的宫殿群中,它不仅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而且更具有作为档案库房所要求的各种特点,整个建筑全用砖石砌成,没有一点木材,墙壁厚而坚实,仅东西山墙各开一窗,殿内筑以四尺多高的石台,上面排列有铜皮鎏金,雕龙闪耀的大木柜,皇家的实录,圣训等重要档案尽收其中,意取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制。清代统治者也将皇史宬作为存放皇家重要档案的专用库房,新中国成立后,皇史宬成为我国专门保管、研究明清历史档案的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架阁库
1.宋元时代储藏文牍案卷的机构。
2.指主管架阁库的官员。宋朝的架阁库是各级国家机关设置的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是由唐代甲库发展而来的。架阁库中的档案,通过架阁的形式保存,这样方便整理与查找利用,因此架阁库中的档案较以往明显增多。

后湖黄册库
地位:中国明代专门收贮全国赋役档案的中央档案库。
时间:建于明代初年,位于南京后湖(今玄武湖)中的群岛上。明洪武十四年(1381)推行黄册制度,规定各地每10年编造一次赋役册籍,共4套,其中3套用青色封面(称青册),由布政司、府(州)、县各存1套;1套用黄色封面(称黄册)上交中央户部。万历三十年(1602),后湖册库达667间,收贮黄册153万余册,至明代末年黄册多达179万余册,同时藏有全国丈量土地绘制的鱼鳞图册。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档案库。该库初由户部侍郎代管,明都北迁后,由南京户科给事中一员和户部广西清吏司主事一员专管。
库房管理制度严密,用人达百余名。明中叶以后,由于王朝政治的腐败和黄册制度日趋废弛,后湖黄册库也每况愈下。
灭亡:1644年明朝灭亡,后湖黄册库随之消失,库存黄册也损毁殆尽。明正德年间南京户科给事中赵维贤辑有《后湖志》一书,记述了该库事迹。
我国古代档案馆
   我国最早的档案馆是周王朝建造的天府。凡国家贵重的宝器物娄和重要簿籍都由天府保管收藏,负责管理的官员称守藏室史或柱下史。著名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曾任此职。
  天禄阁、石渠阁是汉朝的宫廷档馆,皆为刘邦的谋臣萧何为收藏入关后在咸阳缴获的秦王朝的律令、图籍和宫廷档案而主持建造的。这里既是存放档案的库房,又是撰史著述、校勘典籍和学术交流的场所。汉代著名学者刘向父子在此辩章学术,著《别录》、《七略》。辞赋家扬雄,也在天禄阁校书。汉宣帝曾召集当时的著名学者在石渠阁论定“五经”。
  唐朝的甲库是我国档案史上最早的人事档案库。统治阶级为巩固自己的政权,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对官吏的职务、履历、考评都有详细记载。并根据这些档案作为选拔官吏的依据。这种人事档案称为“甲历”或“官甲”,“敕甲”收藏的地方叫甲库。
  龙图阁是宋代建造的第一个皇家档案馆,分上下两层。上层藏宋太宗的御书、文集、轴卷等。下层藏图书、宝物,分史传阁、子书阁、文集阁、天文阁、瑞总阁六部分。馆内还设有专职人员。此后真宗又建天章阁,英宗建宝文阁、显谟阁,徽宗建徽猷阁。北宋建皇家档案馆五座。南宋诸帝沿袭北宋成法建敷文阁、焕章阁、华文阁、宝谟阁、宝章阁、显文阁六座档案馆,专门收藏皇帝的诗、词、赋、序、记、碑、政事、手札等档案。
  敦煌莫高窟石室是我国古代遗留下来的珍贵罕见的档案馆。收藏着公元五世纪到十世纪(六朝到宋初)用汉、藏、回鹘、龟滋、于阗、印度等中外多种文字书写的经卷、典籍、方志、信札、契约、户籍、账薄、变文、曲子词等几万件档案资料,内容十分丰富,是研究古代社会政治、文化、宗教、艺术、交通、外交、家庭、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档案资料。
  皇史宬是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皇家档案馆,为宫殿式建筑,红墙黄瓦、金碧辉煌,全部砖石结构(石室),内放152个鎏金雕龙,铜皮樟木箱(金匮),内藏诏册、实录、圣训等重要档案,是名符其实的石室金匮。
清朝除沿用皇史宬存放清宫实录、圣训、五牒外,又建方略馆存放军机处档案。军机处是雍正在位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密折制度和特务统治而设的政治枢纽机关,中央政权的一切政令均由此出。自雍正八年建立至宣统三年取消,历时180年,因此方略馆所藏档案涉及到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各个方面,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

我国历史上中央政府专门的档案管理机构分别是?

我国档案馆建筑以库房为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夏商时期保管甲骨档案的宗庙。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古代档案文献收藏非常重视库房的选址、设计和建造

我国最早的档案保管机构是

怎样认识和评价我国古代的档案工作

我国古代,曾有着十分辉煌的科技成就。而与之相对应的,当时也有着先进于当时世界各国的较发达的科技档案工作。总的来说,我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有如下特点:    I    一、我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是古代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有连续性、遗产最丰富的科技档案工作        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古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简单说明:首先,我国最早的有关档案文献的记载——《吕氏春秋·先识览》中记载的太史令终古用以规劝夏桀的“图法”。就包括地图科技档案;其次,我国已知最早的档案实物——甲骨档案中有大量的天文学、地理学、农学、医学等方面的内容;再次,我国最早的档案管理者——太史令都是精通天文学等的科学家,其保管的档案典籍中包括科技档案(如天文档案);第四,我国古代已知较早的正规档案库房应推汉代的石渠阁,而石渠阁所收藏的档案材料为萧何收集的秦图籍档案,其  中。作为科技档案的地图占有较大的比例。以上,我们通过最早的档案记载、最早的档案实物、最初的档案工作者、较早的正规档案库房的收藏,充分说明了我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是十分古老的,历史十分久远。       我国古代的科技档案工作,还具有明显的连续性;首先,这种连续性与我国古代整个档案工作的连续性有关。除被战火破坏外,我国古代王朝更替时,新王朝总是尽量收集和利用前朝档案,这些前朝档案中包括科技档案。最典型的例子是萧何收集秦之图籍的故事;其次,这种连续性还可以从现在的各种资料中得到证实。如我国古代有关日食、月食、慧星、太阳黑子等天象记录就是系统连续的;再次,在某种程度上,我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强于文书档案工作的连续性。因为很多科技档案,如天文、地理档案等,都是我国古代统治者进行有效统治所不可缺少的工具,统治者只要能够得到,一般都积极收藏和保存。如秦始皇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对收集、保存和使用地图档案极为重视,荆轲正是利用了他求图心切的心理而以献“督亢地图”为名入见而险些行刺成功的。而且,秦统一后,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但却积极收集和保存了一些科技档案和书籍,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总之,我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在世界古代史上具有无与伦比的连续性。    我国古代科技档案工作的古老性、连续性决定了其遗产必定是十分丰富的。我们仅以天文档案为例:我国古代天象记录的项目很多,有日食、月食、慧星、流星、流星雨、陨石、太阳黑子、新星和超新星、月掩星、行星会聚、行星动态、星昼见、黄道光等,这些记录占全世界同时期这方面记录的绝大多数,有的甚至占90%以上,其数量确实是其它各国所无法比拟的。     二、我国古代科技档案主要由天文档案、地理档案、农业档案、医学档案、建筑档案等实用科技档案组成    我国古代科技之发达,主要表现在实用技术方面。开发实用技术是进行统治和生产发展的需要。具体地说,我国古代进行天文学观测和保存天文档案,是为了附和其“天人感应学说”和制订历法等需要;进行地理学研究,特别是地图档案的制作与保存.是出于军事目的和农业生产、征收赋税、交通等需要;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各地方官的奏文许多与农业有关,中央的各种文件亦是如此;古医学档案是中医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从淳于越的医案到宫廷医药档案,其数量亦相当可观;古代宫廷、王府等各类建筑,归政府的工部等负责修建(也称将作大匠等),其图纸也保存在官府,形成一定数量的建筑档案,清“样式雷”(清皇室世袭之设计官)所遗留下来的图纸就达数千张。此外,其它科技档案也零星可见。    三、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形成者主要是官僚科学家    在我国古代,有一种特殊的选官制度,即以技求官。著名的科学家身为官僚的(或曾经当过官的)占有大多数,如李冰、汜胜之、司马迁、蔡伦、张衡、张仲景、马钧、裴秀、祖冲之、贾思勰、沈括、郭守敬、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等。这些官僚科学家与一般的平民科学家不同,其科技活动的目的是出于统治活动的需要和向皇帝邀宠,成果一般都献给皇帝,作为官方档案保存起来。这些官僚科学家在弃官和罢官之后,忠君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如李时珍,他虽然弃官不做,一心从事医学研究,但他写作完成《本草纲目》后,死前遗嘱其子孙将这部巨著献给皇帝。这种作法有—个好处,这就是科学家由于同时又是官员,其成果得以作为档案保存起来,他们也就成为官方科技档案的形成者。而平民科学家则没有这种条件,如果其成果不能写成著作流传,就难以保存下来,更不能为后人利用了。    四、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保管工作采取专业部门集中保管和宫廷重点保管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并且有良好的科技档案收集制度    我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大多是由各个有关的科技专业部门形成的。一般地说,本部门形成的科技档案主要由本部门集中保管。我们以骨签档案为例:骨签档案是汉代工官部门形成并集中保管在本衙门内的手工业管理档案。我们之所以说它是“集中保管在本衙门内的”,是由其出土情况得知的。因为它是在同一地点一一西汉未央宫附属的工官机构官署建筑遗址内发现的数量巨大(达三万余片)的制造业管理档案。这种数量巨大的同一内容的档案,不可能不是本部门长期积累、集中保管的。另外,天文档案、地图档案、医药档案等,也都大量地保存在钦天监、兵部职方司、太医监等相应机关内。    除有关机关保管本机关形成的科技档案外,重要的科技档案一般都要上奏皇帝,并保存在宫廷中。我们以清代天文档案为例,清代钦天监在每年二月,要以次年时宪书(历书)式呈皇帝,皇帝阅准后开始正式编制。十一月,编制完成的时宪书进呈皇帝,御览本作为档案保存在宫中。钦天监还掌观天象,凡日月五星,各测形体;凡晴雨与流星、异星按月记注,汇录成册,于次年二月进呈,等等。除钦天监上奏的天文档案材料外,清宫廷中还收藏有地方官上奏的天文气象档案材料。如清代江宁、苏州等地每月向中央政府呈送恭楷精抄本《晴雨录》等。    由以上可见,我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的保管工作主要采取专业部门集中保管和宫廷重点保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在当时来说是合理而有效的.它是我们今天能够继承丰富档案遗产的重在原因之一。    我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工作还有着较严密的收集制度。我们以唐代地图档案收集工作为例:唐代地图档案归兵部职方司管理。外域地图,兵部职方委托鸿胪卿绘制,《唐六典·兵部》载:“委鸿胪讯其人本国山川风土,为图以奏焉。”国内地图则“委州府三年一造,与版籍皆上省。”如山河改易,州县变更,城镇废置,疆场争执,均随时改正上报职方。建中元年(公元780年) 11月29日,又将每三年造图送职方的制度改为五年一造送。在一年内地理要素有较大变动则不受五年限制,及时绘图送兵部职方。此外,绘图所用的纸张由职方统一发放,并对绘制方法和质量有明确的规定。    五、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载体多种多样、富有特色    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载体与同时期世界各国相比,种类繁多,并富有特色。除纸张外,还有甲骨(包括骨签)、帛、简、金属、石和其它形式的载体材料。    1.甲骨科技档案。    甲骨科技档案首先是指殷墟出土的以龟甲兽骨制成的档案材料,包括天文、气象、农业、医学等多方面的内容。如关于天文学,其中的日食、月食、新星、日饵等天象记录,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档案记录,等等。    不久前,甲骨类科技档案家庭中又增加了一个新成员,这就是近年来出土的汉代骨签档案。骨签档案作为一种工业管理档案,是选用高级骨料制成的,体积小,便于集中穿放,工艺高,表面整齐、光洁。上面的文字用书刀镌成,填以矿物颜色,刀笔有力,是一种规格较高的档案材料。    2.帛书科技档案。    在我国古代,由于某些科技档案极为珍贵。因此时常用造价昂贵的缣帛来制作。著名的帛书科技档案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三幅古地图和《五星占》等。    3.简策科技档案。    简策是一种应用比较普遍的科技档案载体。著名的简策科技档案有我国最早的历谱档案——山东临沂出土的汉武帝七年的竹简历谱和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档案——湖北云梦出土的秦代竹简法医记录等。    4.石刻科技档案。    石刻科技档案实物是我国明清以前科技档案中实物遗留较多的一种。这一方面是由于石质材料易于长久保存,另一方面是由于古人也较经常地将各种图样等科技档案书刻在石上,并称之为上石。著名的石刻科技档案有西安碑林的《华夷图》、《禹迹图》;长江上游各种洪水和枯水题刻;洛阳龙门石窟药方洞中的石刻药方等。    5.金属及其它特殊材质的科技档案。    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其它特殊载体包括金属、木板、蜡等。     著名的金属材料的科技档案有战国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铜版“兆域图”,清代的《皇舆全览图》、《乾隆内府地图》等;著名的木版科技档案有现今世界上最早的古地图——天水放马滩一号秦墓出土的7幅刻在木版上的地图等;著名的蜡制科技档案有沈括制作的立体地理模型图等。    六、我国古代的科技档案利用—般限于官方统治活动和官方科技研究    我国官方机构之所以建立较为严密的科技档案工作制度,其目的主要是为其统治活动服务。我们仅以古代地图为例:    在我国古代,地图档案主要是被利用来为政府进行政治统治、军事活动和征收赋税等服务。首先,地图档案被赋予很强的政治意义,被作为国家领土主权的象征。韩非子曾说过:“献图则地削……地削则国削,”因此,凡是投降归顺等,都要献上本国或本地的地图,以示领土归对方所有;其次,地图档案在军事活动中具有熏要的作用,《管子·地图》载;“凡主兵者,必先审知地图,……然后可以行军袭邑,举措知先后,不失地利,此地图之常也。”正是由于这种重要的军事意义,使兵部职方司成为我国古代保管地图档案的传统机构;第三,我国古代科技档案的更广泛的实际意义在于它为国家的行政活动和经济活动服务。据《周礼·天官》载:“小宰……三日,听闾里以版图。”这里所说的地图,是用于行政管理与户籍并用的一种行政管理地图,这种地图在我国古代一直被作为行政管理的一种有力工具被广泛使用着。从周代的“版图”开始,到秦汉的“图籍”  (萧何所获的秦图籍即属此类),一直到明清的黄册与鱼鳞图册,一脉相承。这种地图与国家的经济收入息息相关,是征收赋税的依据,在国家行政和经济活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此外,我国古代的科技档案还在科学研究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如著名的地理学家裴秀,就因其“职在地官”,接触大量的地图档案和地理资料,才创造了“制图六体”的新理论。        总之,我国古代已经有了一定水平的科技档案工作实践.但必须指出,据现有资料看,我国古代还没有有关的理论研究,更谈不上建立科技档案管理学了。

档案工作者为什么要称自己为“兰台人

根据《辞海》,兰台为“汉代宫内藏图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又东汉时班固为兰台令史,受诏撰史,故后世亦称史官为兰台。又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

所以,“兰台”是我国汉代修建的用于专门收藏王朝中央档案典籍的处所,并设有兰台令史主管兰台的档案工作。经过两千多年的演变,现在,“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就自称为“兰台人”。

档案从起源到今天,经过了几千年历史,但“档案”一词使用的历史却并不久远。

关于“档案”一词,明朝以前还未见到,各朝的称谓也不相同。商代称“册”、周代称“中”、秦代称“典籍”、汉魏以后称“文书”、“文案”、“案牍”、“簿书”等。 根据现有史料,“档案”一词,最早见于清代。现存清代档案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起居注》中出现了“档案”一词。有关它的文字表达最早见于杨宾所著的《柳边记略》(约成书于清康熙四十六年)中。该书载:“边外文字,多书于木,往来传递者曰牌子,以削木片若牌故也;存储年久者曰档案,曰档子,以积累多贯皮条挂壁若档故也。然今文字书于纸者,也呼为牌子、档子矣。”“档”字,《康熙字典》解释为“横木框档”,就是木架框格的意思;“案”字,《说文解字》解释为“几属”就是象小桌子一类的东西。由此引申,又把处理一桩事件的有关文件叫做一案,并统称收存的官方文件为“案”或“案卷”。“档”和“案”连用,就是存入档架的案卷,档案一词,历经三百多年,一直延续使用,现已成为一个科学概念,它的定义仍是原义的深化和发展。

存档案的地方叫什么

存档案的地方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一般来说,存档案的地方在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隶属于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高校毕业生办理报到手续前,首先查询是否到档:

特别建议:如果毕业后没有及时找到合适工作,可以到学校申请暂缓就业,在两年内找到工作的,一定要及时回校办理档案转移,到学校将户籍和档案迁至工作单位所在地或单位所在地的人才市场,两年过后,学校就会打回原籍,很可能造成档案丢失。

兰台是什么意思

兰台,位于钟祥市郢中镇中心,为四千年前楚人先祖抗御洪水夯筑的高台。春秋战国时期,兰台上宫殿辉煌,史称:“兰台之宫”,为强大楚国的文化中心。南北朝时期梁朝人刘勰在文化名著《文心雕龙·时序》篇中说:“唯齐楚两国,颇有文学,齐开庄衢之第,楚广兰台之宫……屈平联藻于日月,宋玉交彩于风云。”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及其弟子宋玉,都就说、成才于这个兰台之宫。现留存有兴建于明清之季的兰台书院一座。过两千多年的演变,现在,“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就被称为“兰台人”。 我国各朝代中央保管档案的机构是:周为天府, 汉为兰台、东观、石渠,唐为史馆,宋为架阁库,元为架阁库,明为皇史(成)、后湖黄册库、内阁大库、大本唐、古今通集库,清为内阁大库

档案工作者为什么要称自己为“兰台人

因为兰台在汉朝时候是作为中央档案典籍库,是我国最早的官方档案馆。现在,“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就自称为“兰台人”

标签

我是中博奥客服:小奥
中博奥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工信部备案号:豫ICP备11015869号-8 Copyright © 2023-2024

档案整理档案数字化

档案扫描档案管理软件系统

TEL:18937133779

To Top